在上一篇论文《没有北上中原的吴王阖闾为什么被有些人列入“春秋五霸”?》中,我探讨了“春秋五霸”的多种定义。据我了解,这个概念的解释有七种不同的版本,每个版本都有其独特的来源和历史背景。
首先,根据《史记》的记载,五霸的代表人物为齐桓公、晋文公、秦穆公、楚庄王和宋襄公。这一记录是后世学者讨论“春秋五霸”时最常引用的基础。此外,《荀子》中提到的五霸则更为广泛,包含了齐桓公、晋文公、楚庄王、吴王阖闾及越王勾践。在《四子讲德论》中,五霸的名单依然保留了齐桓公、晋文公、秦穆公、楚庄王和越王勾践的组合,这显示了这些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均具有重大影响。随后,《白虎通·号》也列出了相似的霸主,包括齐桓公、晋文公、秦穆公、楚庄王和吴王阖闾。而在《汉书注·诸侯王表》中,我们看到的版本则是齐桓公、晋文公、秦穆公、宋襄公和吴王夫差。值得注意的是,《鲒崎亭集外编》内有一个侧重于晋国的名单,包括齐桓公、晋文公以及三位晋国霸主:晋襄公、晋景公和晋悼公。最后在《辞通》中,又展示出齐桓公、晋文公、秦穆公、楚庄王和郑庄公等人物的不同组合。因此,对于“春秋五霸”这一主题,历史学者们不断提出新见解,形成了丰富而复杂的讨论。 在众多的版本中,齐桓公及晋文公仿佛是得到了一致的认可,几乎无人对此提出异议。与此同时,秦穆公和楚庄王的名字分别登上了这五个各种版本的榜单多达五次。作为春秋时期的霸主,楚庄王在历史上高得票数的原因不难理解,但更令人困惑的是,秦穆公在生前始终处于晋国的压制之下,直至去世也未能真正达成霸权。那么,是什么因素使得秦穆公与楚庄王的排名始终难以分出高下呢?我认为,这背后主要有三个显著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。 首先,尽管秦穆公未能如其理想般成为中原绝对的霸主,但他却得到了周天子的明确承认,被视作西方的霸主。《史记》中记载,周天子曾特意派遣召公前往秦国,给秦穆公送去金鼓以示尊重,这一举动足以说明秦穆公在西方的重要地位。在西周灭亡后,中原诸夏面临着来自西方戎狄的威胁,而秦穆公成功地实现了对西戎的控制,使得中原的安全局势得到了改善。这一成就让无数人愿意把他视作当之无愧的“霸主”。 其次,秦穆公在生前虽然受制于晋国的压力,但在他统治时期,“秦晋之好”逐渐形成。晋文公登基后,秦穆公通过结盟与晋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,从而获得了相对的优势。随着晋文公在中原的崛起,秦穆公的声望也随之大幅提升,逐渐成为仅次于晋文公的另一位霸主。在许多方面,秦穆公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一些被认为是春秋霸主的其他人物。最后,尽管秦穆公未能于世时实现真正的中原霸权,但后世的秦国在战国时期强势崛起,最终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业。这种秦国在历史上复兴的背景,使得后世对于“春秋五霸”的讨论,在战国末期乃至秦朝之后,重新塑造了秦穆公的形象。考虑到秦始皇的伟大成就,后代在评选“春秋五霸”时,不可避免地对秦穆公的位置进行了提升,从而强化了他作为霸主的历史形象。
发布于:天津市牛达人配资-配资论坛app下载-配资安全炒股配资门户-吉林炒股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